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0:44
易卜生,1828年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破产商人家庭。16岁时进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1848年开始创作,1850年完成第一部剧作《卡提利那》,表现了他敢于反抗的自由思想。
他在1875年这个剧本的第二版序言里说,该剧处理他将要经常涉及到的一个主题:能力与抱负、意志与机遇的矛盾,这既是全人类的悲剧,同时也是喜剧。1850年,他到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未被录取。同年,剧本《勇士之墓》第一次上演,但演出并不成功。1852年,他被聘为卑尔根民族剧院编导。在此后,创作有《仲夏之夜》(1853)、《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等。
1857~18年间的创作有三部曲:《海尔格兰的海盗》、《爱的喜剧》、《觊觎王位的人》。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新的高度。1865年写成叙事诗《布兰德》,后改成诗剧,1885年首次上演,获得极大成功。接着于1867年写了《彼尔·英特》,这两部作品都旨在抨击挪威社会生活的狭隘自私和自满并进而鼓吹精神上的个人主义。
18年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旅居国外,1871年出版了《诗集》,1873年创作了大型10幕剧《皇帝与加利利人》,该剧表现了异教与*教的冲突,提出了沟通情欲与精神的所谓“第三境界”的概念。自1877年开始发表《社会支柱》,标志着易卜生创作风格的形成。这是使他闻名的社会问题剧的第一部,它与以后的《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一起构成他著名的社会问题剧,产生了国际性影响。11年,他回到挪威。自1880年后半期,特别是以《海上夫人》(1888)为标志,易卜生晚期的剧作又发生变化,由社会剧、道德剧等向注重心理描写、富于梦幻色彩和象征性风格转变。如《海达·加布勒》(10)、《当我们死而复苏时》(19)等。1900年开始,易卜生长期卧病,于1906年5月去世,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易卜生的创作对各种风格进行过试验。
易卜生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民族历史传说,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带有浪漫色彩。从《社会支柱》开始,他的创作走上现实主义道路,基本主题是资本主义的虚伪道德与要求自由的人物之间的矛盾,易卜生还使过去舞台上经常流行的误会、决斗等场面改为“舞台讨论”,因而被人称为“易卜生式”戏剧。易卜生的作品在世界各国均有广泛的影响。如英国的高尔斯华绥、萧伯纳,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等都受他影响。他的戏剧在中国影响也很大。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他的作品《玩偶之家》在中国妇女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