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地壳或岩石圈的演化:超旋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0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0:04

自太古宙以来,地壳或岩石圈的演化以“超*旋回”为其最主要特征。所谓超*(Supercontinent)是指在地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全球所有*地壳或一些主要*地壳相互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个超级*的现象。魏格纳(1915)曾论证了晚古生代末期存在的超*,称之为潘基亚*(Pangaea,意为联合古*或泛*),中生代以来该超*逐渐发生了裂解、漂移。现代研究表明,晚古生代末期存在超*的现象并不是唯一的,它只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在此之前还可能存在多次超*聚合现象。一个超*从逐渐裂解、漂移,再到不同*块体逐渐碰撞、拼合,并最终形成总体轮廓明显不同的新超*的过程称为超*旋回(Supercontinent cycle)。超*旋回实质上是岩石圈演化的超级威尔逊旋回。一个超*旋回通常要经历数亿年的时间,有些学者认为其可能与太阳系的银河年周期有相关性。超*的逐渐裂解通常表现为广泛的*裂谷作用及新大洋的形成与扩张;而超*的逐渐聚合则通常表现为全球性-洲际规模的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形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至少在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末期、中元古代末期和晚古生代末期存在过四期超*,相应地可划分出四次超*旋回。其中,中元古代末期和晚古生代末期的超*已基本上得到公认,古元古代末期存在超*的认识也渐趋一致,但新太古代末期的超*目前尚存较大争议。

最早的超*可能形成于新太古代(距今28亿~25亿年),由一系列前期的古陆核、陆块及岛弧逐渐拼贴、碰撞而形成。许多学者(如W.Bleeker,2003;H.Williams et al.,1991)注意到:现今全球存在30多个相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古陆块(图11-12),这些古陆块的边缘均表现为后期裂解边缘,暗示它们可能是一个更大古陆*的产物;新太古代时期在这些不同古陆上广泛发生的碰撞、造山作用为该时期超*的形成提供了佐证。对于新太古代末期超*的展布轮廓目前尚未得到统一认识。一些学者(如H.Williams et al.,1991)认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单一超*,称之为Kenorland超*(图11-13a),而另一些学者(如W.Bleeker,2003)认为是由少数几个并没完全联结的超级古陆块组成(图11-13b)。

图11-13 新太古代末期(距今25亿年)超*分布轮廓示意图

(据P.Kearey et al.,2009)

a—相互联结的单一超*(Kenorland超*);b—少数没完全联结的超级古陆块

进入古元古代以后,新太古代末期形成的超*(或超级古陆块)逐渐发生裂解、漂移;至古元古代晚期,分离的古陆块又逐渐会聚,开始了形成新的超*的过程。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初期(距今21 亿~17 亿年)逐渐形成的超*被称为哥伦比亚(Columbia)超*(因为该超*存在的一些典型研究证据主要来自北美的哥伦比亚地区和印度东部)(J.J.W.Rogers et al.,1996;2002)。该超*的形成也是通过一系列*块体的碰撞、拼接完成的,同时在*拼接带附近形成广泛分布的碰撞造山带,这些造山带的形成年代主要集中在距今21亿~18亿年之间(图11-14),部分地区可持续到中元古代初期(距今17亿年左右)。哥伦比亚超*可能于距今16亿~14亿年开始逐渐发生裂解、漂移,形成广泛分布的陆内裂谷、*边缘裂谷和被动*边缘,其中广泛发育的中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等沉积是该超*裂解的重要证据。

图11-14 古元古代末期-中元古代初期(距今18 亿年前后) 哥伦比亚超*分布轮廓

(据P.Kearey et al.,2009)

目前,关于中元古代晚期(距今13亿~10亿年)形成的超*已有充分论证(造山作用、裂谷作用、地层古生物、古地磁、地球化学等方面),称之为罗迪尼亚(Rodinia)超*(Rodinia一词来自俄文,是“创生”的意思,指该超*孕育了后来的各*)(P.F.Hoffman,1991;I.W.D.Dalziel,1991)。中元古代晚期罗迪尼亚超*的形成是与该时期全球规模的造山作用及造山带的形成紧密联系的,其中以北美的格林威尔(Grenville)造山带(距今13亿~10亿年)为典型代表。地质年代大致相当的全球性的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几乎在不同*边缘或内部可连续分布,如劳伦(Laurentia)古陆(北美与格陵兰岛的主体)边缘、北欧的波罗的古陆边缘、东南极古陆边缘、澳大利亚古陆边缘、非洲及南美的古陆边缘与内部等地区均发育有该期造山带。正是通过格林威尔期造山带的碰撞、拼合作用,使得在中元古代末期(距今10 亿年)形成了罗迪尼亚超*的主体(图11-15)。

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地壳演化总体上经历了罗迪尼亚超*的逐渐裂解、漂移和潘基亚超*的逐渐形成过程。

新元古代中期(距今8亿~7亿年)罗迪尼亚超*已明显地发生了裂解(万天丰,2004),裂解作用主要发生在劳伦古陆与周缘的澳大利亚、南极洲、西伯利亚、北欧、南美之间,以及南美与非洲内部的一些*块体之间。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初期(距今7亿~5亿年),一些分离的古陆又逐渐聚合形成冈瓦纳(Gondwana)古陆(由魏格纳命名)(图11-16a)。冈瓦纳古陆是一个准超级*,主要由南美、非洲、南极洲、澳洲和印度组成。伴随着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在上述*块体上发生了广泛的造山运动,其中以非洲最为典型,故称之为泛非(Pan-Africa)造山作用。但大致在同期,劳伦古陆(北美)、北欧、亚洲的西伯利亚、华北等陆块正处于裂离过程之中,各陆块相距甚远(图11-16b)。

图11-15 中元古代末期(距今10亿年)罗迪尼亚超*分布轮廓示意图

(据F.K.Lutgens et al.,2009)

图11-16 新元古代末期(距今6亿年)*地壳分布轮廓

(据F.K.Lutgens et al.,2009)

a—冈瓦纳古陆的形成;b—地球另一侧的非冈瓦纳*

早古生代晚期,北美与北欧发生*碰撞、拼合,两者之间的古大西洋关闭,并形成分布于北美东部和北欧西部(阿巴拉契亚-纽芬兰-格陵兰-苏格兰-挪威等地区)的碰撞造山带,以北欧西部的加里东(Caledonian)造山带为典型代表(该期造山作用称为加里东运动)(图11-17a);该时期冈瓦纳古陆已整体向南极方向移动。晚古生代,已拼接的北欧-北美*与古亚洲的西伯利亚、中亚、华北等陆块的距离逐渐缩短;冈瓦纳古陆逐渐向北移动。在晚古生代晚期,北欧-北美*和古亚洲的西伯利亚、中亚等陆块碰撞,形成乌拉尔(Ural)山脉,构成范围更大的北方古陆即劳亚(Laurasia)古陆(由魏格纳命名);北美、非洲、西南欧的陆块之间碰撞、拼合,形成海西(Hercynian)造山带(该期造山作用一般称为海西运动),使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相连。至此,距今最近的一期超*基本形成,这就是魏格纳所称的潘基亚(Pangaea)*或泛*(图11-17b)。

图11-17 早古生代末期(a)和晚古生代末期(b)的海陆分布轮廓

(据F.K.Lutgens et al.,2009)

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演化总体上表现为潘基亚超*的逐渐裂解过程(图11-18)。

三叠纪时期,潘基亚超*可能发展到鼎盛阶段(图11-18a)。如我国南方及邻区的部分陆块可能在该时期聚合到亚洲*之中,相应的造山作用被称为印支(Indochina)运动。潘基亚超*的裂解可能始于侏罗纪(图11-18 b)。首先从北大西洋南部和古地中海西部开始*,继而南美-非洲与冈瓦纳*其余部分开始*,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洲开始*。白垩纪时期(图11-18 c),南美与非洲之间开始*,北大西洋北部-南大西洋初具规模,并开始向北大西洋北部扩展;印度已明显向北漂移,印度洋开始明显扩展。进入新生代古近纪早期(图11-18 d),南大西洋已经展宽,北大西洋进一步向北裂开;印度洋加速扩展,而特提斯海不断闭合;印度次*加速北移,已接近亚洲*南部边缘;澳大利亚已从南极**并向北漂移。大约在古近纪始新世中-晚期(距今4500万年前后)印度与欧亚*碰撞,特提斯海闭合,并形成喜马拉雅山(Himalayas)造山带。新近纪以来(图11-18e),印度次*进一步向北推挤,澳大利亚进一步向北漂移,大西洋中脊进入北冰洋,现今海陆格局逐渐形成。

图11-18 中生代以来潘基亚超*的裂解、漂移过程

(据F.K.Lutgens et al.,2009)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